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广告 1000x90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深度观点 > 正文

李建华:“干部成长感恩谁”这个问题不用讨论

来源:中国食品网 编辑:张雨欣 时间:2017-07-18 10:00:08

李建华:“干部成长感恩谁”这个问题不用讨论

       前些天,在电视里看到某地组织部门开展“干部成长感恩谁”的大讨论。当时就纳闷:这个问题还需要讨论?干部成长当然是感恩人民群众,也只感恩人民群众。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也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

        对于这样一个政治伦理上的常识性问题,为何还要开展大讨论?这说明政治常识并未成为政治共识。造成此问题的原因,恐怕不是干部自身“迷糊”,而是来自组织观念、干部任用机制、干群关系等多种因素。还隐约记得,某市新提拔了一批干部,因为人数较多,就进行集体谈话,市委书记发表讲话,通篇就是讲:组织提拔了“你们”(新任干部),“你们”就应该知道如何感恩组织、感恩你们的领导,如何听组织的话,根本不讲这是人民的重托,你们应该好好感恩人民群众。感觉是,“你们”被提拔,完全是组织的恩赐,感恩组织是天经地义的。这说明,我们的个别领导也不懂政治伦理常识,在“干部成长应该感恩谁”这个问题上认识有失偏颇,把人民群众的养育和信任当成领导或组织的恩赐。其实,组织部门只是代表人民群众选拔干部,选的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干部,选的是能为人民群众干实事的干部,按标准和程序选拔干部是组织部门的工作职责,无须感谢和感恩。如果干部选拔成了赐恩和受恩的关系,被提拔干部就背上了沉重的道德“十字架”,组织与个人的正常关系就被彻底扭曲。因为组织往往也是由无数个体组成的,并且每一级的组织都有每一级的领导,组织的公共性往往会被个人性所遮蔽,组织与个人的关系容易转化为私人间关系,所以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成为可能。

          干部的任用,我们一直是选拔制。我一直觉得,“选拔”这个词特别有意思,它和“选举”完全不同。“拔”是上对下的用力,在“多”中拔“少”,谁能最终被“拔”出?完全取决于上面的“拔”者,所以,被“拔”者感恩“拔”者,就成了一种“应当”;只要对上负责,对“拔”者负责,或者先对上负责,就成了一种“普遍”规则。这就是中国的“选拔文化”。当年,开展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一个县委书记到一个村里检查工作,看看先进性教育有没有成效,就问村支书:“领导交待一件事,同时群众也有一件事,你先办谁的事?”,那位村支书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肯定先办领导的事”。县委书记问:“为什么”,村支书回答:“如果我不先办领导的事,我为人民服务的机会都没有了”。虽是笑话,倒是选拔文化的真实写照。“选举”则不同,“举”是下面的人把你托运上来,是下面往上用力,是众多人看好了你,把你举上来,理所当然,你要对“举”你的人负责,你要感恩“举”你的人,这是“选举文化”。两种文化,一字之差,反应的则是不同的政治伦理理念与进路。如果从现代政治发展来看,也许少些选拔,多些选举,会显得更加现代一些、明智一些,或者如何把“选举”与“选拔”结合好,需要多动点脑筋。

         干部成长感恩谁,其实涉及的核心问题还是官民关系问题。《贞观政要》里讲:“君,舟也;民,水也,水所以载舟,水所以覆舟”。这是讲人民的力量大,所以治理国家必须要坚持“民本”,要“恤民”、“安民”、“富民”。当然“民本”不等于“民主”,前者是从统治者利益作为出发点的,“重民”只是手段,而后者强调人民自己当家作主,不需要别人来作主。我们习惯于把干群关系比喻为鱼水关系,那应当是干部是鱼,人民群众是水,《贞观政要》里又讲:“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也就是讲,干部如果脱离了群众,就是死路一条;而群众如果没有了干部,它还是群众,照样活着。这个比“民本论”就更深一层了,领导干部唯一的出路就是站在人民群众一边,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的“人民立场”。从这个意义上讲,不但提拔的干部只能感恩人民,就是提拔干部的干部也只能感恩人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没安装畅言模块
栏目分类

中国食品网 www.cntvsp.cn 联系QQ 邮箱:ling-hu@qq.com

Copyright © 2012-2017 中国食品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