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食品新闻| 美食推荐| 热点新闻| 深度观点| 食品辟谣| 农业消息| 金融财经| 健康养身| 企业品牌| 地方食品| 保健食品| 综合新闻 | 国际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国民营养健康如何走向“精准”?

2017-11-26 11:13:08        来源:中国食品网络电视台

雾霾天,戴着口罩抽烟很健康?总吃钙片为什么还补不进钙?“少吃多动延年益寿”,究竟吃多少“算少”……以上种种,折射出当前人们的“健康营养观”依然存在诸多空白和误区。如何走向“精准”,是关乎国人健康的“民生大事”。

“我们对51万健康人群进行了长期跟踪研究,结果表明,吸烟对健康的影响远超雾霾。对吸烟人群,与其躲避雾霾,不如先戒烟。”在日前结束的“2017精准健康和精准营养国际研讨会”上,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学院人群健康系的终身教授陈铮鸣说。

中国营养学会基础营养分会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林旭研究员认为,各类慢性疾病、恶性肿瘤的诱因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实现“精准健康”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公共健康观”。

据介绍,正确的“公共健康观”包括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体重、不抽烟、少油、少喝含糖饮料、多吃粗粮、避免过度饮酒、多样化饮食生活方式以及增加体力活动。

按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究竟吃多少“算少”?林旭说,不同人种有不同的饮食方式和习惯,不同基因也有对应的膳食指标。科学界的共识是,针对不同人种、不同基因类型要给出不同量化指标对应的“膳食指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精准健康”。

而在当前我国还缺乏自己的百万人群大队列追踪样本。同时,我们的数据收集和存储还不统一、不全面、不规范。

“数据收集不能简单追求大而多,更要注重质量。应建立整体化、结构化数据池,包含血压、饮食、遗传基因、生活环境、代谢情况等多维数据。只有对高质量数据进行分析,才有转化价值。”陈铮鸣说。

抽一管血,花几万元钱去检测,就知道吃什么食物能长寿?用某些可穿戴设备,测量血压、心率、步数、卡路里消耗就能“精准”控制体重?……业内专家认为,这些打着“精准健康”旗号的产品大多缺乏科学依据。乱象频出的根源是,产品走在了研究的前面。

近年来,大规模人群队列的研究结果陆续公布,这就需要科研院所与企业加强合作,将实验室里的成果快速产业化,开发出有科学研究基础的针对性产品。

以维生素D为例,有人总吃钙片为什么还是补不进钙?研究发现,这类人群的体内缺乏足量维生素D,没有办法很好吸收钙。据此,可以开发测量维生素D含量的快检产品,辅助不同体质人群“精准”补维生素D和钙。

有业内人士表示:“除了产业化伊始要有科学依据,在产品优化过程中还要不断对市场反馈数据进行分析。一项成功的产品转化,至少需要五年反复论证。” ( 王琳琳)

上一篇:联动南北销售网络 山东糖酒会开发本土市场
下一篇:肠道菌群学术研究为益生菌产业发展指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