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食品新闻| 美食推荐| 热点新闻| 深度观点| 食品辟谣| 农业消息| 金融财经| 健康养身| 企业品牌| 地方食品| 保健食品| 综合新闻 | 国际新闻
> 地方食品 > 正文

视讯!贵州湄潭:“五抓”做大做强茶产业 “茶海”成为“绿色银行”

2022-11-09 15:46:29        来源:人民网

湄潭县因水得名,因茶闻名。近年来,贵州省湄潭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因地制宜,将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坚定不移秉持有故事、有味道、有内涵、有文化“四有好茶”发展思路,通过“五抓”大力实施“质量安全、基地提升、品牌打造、市场拓展、茶旅一体”五大工程,成功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之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立足资源重点抓

湄潭县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因势利导,一届接着一届干,推动茶产业蓬勃发展。

一是发挥资源优势。“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寡日照”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结构疏松、黄壤土占比高”的地理环境,奠定了湄潭县优良品质茶叶发展的坚实基础,得天独厚的生态让茶叶氨基酸含量高达4%以上、茶多酚28%以上。

二是感悟历史底蕴。湄潭县种茶历史悠久,在清代时期眉尖茶就享有盛名,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央实验茶场在湄潭县的创建和浙大的西迁,给湄潭县带来了先进的茶叶栽培技术和炒茶工艺,开启中国现代茶叶科技之先河,推开了中国现代茶业大门,茶叶品种也逐步得以丰富。改革开放后,依托茶产业“一亩茶园十亩田”的经济效益、“净空气涵水源”的生态效益和“稳就业促增收”的社会效益,既调动了群众种茶积极性、扩大了种植面积,又形成了规模化、集约化茶产业效应,还有效解决了群众就业增收。鉴于此,湄潭县开始全面铺开发展茶产业。

三是选准主导产业。湄潭县基于自身的地理优势、生态优势和历史优势,于2002年将茶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20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始终将茶产业作为“一把手”工程,抢抓省市加快茶产业发展的利好政策和“东茶西移”的重大机遇,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干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一届接着一届干,一步一个脚印踏,推动了湄潭县茶产业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农村产业发展的典范。

政府统筹强力抓

坚持对宜茶区域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制定各类奖补政策,举全县之力为茶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政策支撑。对应产业发展需要制定对路的产业政策。2001年,湄潭县在全省率先成立正科级行政机构——湄潭县茶叶事业局(现更名为茶产业发展中心);2022年,成立了全国首个茶产业环境保护法庭,并先后出台了加快茶产业发展的决定、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实现茶产业转型跨越的意见等文件,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工提升、品牌创建、市场开拓、文化传承、融合发展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从组织、政策、资金保障等方面为茶产业跨越发展助力。

二是技术支援。强化与浙江大学、贵州大学、贵州茶科所等单位合作,重点抓好茶树优良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和茶叶高产栽培等技术研发,现已研发出“微波杀青”“远红外提香”等成果1368项,并依托以上高等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学者以及中科院院士等高级专业人才,为湄潭县培养茶叶专业实用型人才。目前,全县掌握茶叶加工技艺2500余人、茶艺师1000余人。

三是金融支持。一方面,鼓励茶企参与国际竞争,以财政专项资金建立“茶叶出口贸易专项贷”融资渠道,由珠海东西部协作资金出资1000万元,通过融资担保撬动1亿元的银行信贷资金,最大限度满足出口茶企的资金需求,大幅提高茶叶出口产值,2021年茶叶直营出口达4361万美元。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方便、快捷、灵活的普惠金融优势,先后推出“惠茶贷”“茶链贷”等信贷产品,为茶企、茶农送去了金融“及时雨”。

市场导向增效抓

坚持市场导向,大力推进茶品质管控、茶品牌培育、茶品类开发,推动茶产业提质增效。

一是确保茶品质。持续压实“镇、村、组、户”四级管理职责,建立健全茶叶质量检测和认证体系,大力推广欧标茶园建设“湄潭模式”,确保茶叶质量。目前,全县获得SC认证企业216家,建成的标准化生态茶园中,欧标茶园8万亩、雨林联盟认证茶园4.4万亩,成功创建“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实现了湄潭县茶叶集好生态和高品质于一体,也实现了茶叶基地从零散化到规模化、生态化的重大转变。

二是做响茶品牌。针对茶叶“有产品没价格、有价格无品牌”困境,充分发挥政府服务推动作用,注册了“湄潭翠芽”和“遵义红”两个公用品牌,并对公用品牌实行星级管理,规范授权企业使用“湄潭翠芽”商标83家、“遵义红”商标56家,授权五星级标识企业13家。目前,两品牌已成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全国20多个省(区、市)地级以上城市设立品牌专卖店、旗舰店及茶叶批发部1100余家,在天猫、京东、苏宁易购等国内主流电商平台开设网店400余家。在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湄潭翠芽”“遵义红”均获得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

三是创新茶产品。坚持“围绕茶、做足茶、突破茶”,以经济开发区作为茶叶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主阵地,大力开发含茶的饮品、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全县茶产品除传统绿茶、红茶、黑茶外,还开发生产了茶多酚、茶叶籽油、茶树花、抹茶等15类精深加工产品,被评选为“中国茶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

接二连三融合抓

始终坚持“三产共生、三产融合”,不断在茶产业“接二连三”上下功夫,促进茶产品精深加工、茶旅融合发展、茶文化源远流长,展现出了茶产业勃勃生机。

一是以茶兴工。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通过政府引领、培育主体、开拓电商等举措,统一生产标准、技术培训、物资供应和产品销售,提高了产业组织化、专业化、市场化水平,实现了“小散弱”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目前,全县共培育茶叶加工企业781家,其中国家级茶业龙头企业5家、规上工业茶企14家,2021年全县茶产业综合收入167.09亿元。

二是以茶兴旅。以山水田园风光和茶旅融合一体化为主线,精心打造了“天下第一壶”茶文化主题公园、翠芽27°等4A级景区,中国茶海、中国茶城、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象山茶博园、茶工业博物馆等一系列茶旅景点,建成了兰馨、沁园春、芸香等一批精品茶庄园,不仅形成了茶海、茶壶、茶汤、茶城、茶村5张亮丽的名片,更向世人描绘了一幅茶香浓郁的全景画卷。目前,全县涉茶服务行业300余家,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

三是以茶兴文。始终坚持弘扬茶文化、积淀茶底蕴、丰富茶内涵、讲好茶故事,不断提升茶产业影响力、竞争力、渗透力。成功申报“湄潭中央实验茶场旧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功申报湄潭翠芽、遵义红茶、湄潭手工黑茶传统制作技艺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大学茶学院落地湄潭县,按期开展茶文化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村寨、进酒店“六进”活动。同时,还创作出了大量关于茶的诗词,仅2021年就创造60余首,推动形成了全民饮茶、全民懂茶、全民爱茶的良好氛围。

富民强县全域抓

始终坚持把共建共享理念贯穿到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做足茶叶富民强县这篇大文章,让茶产业发展红利惠及全域。

一是群众因茶而富。坚持以市场运作为主、政府补贴为辅,以“公司+合作社+农户”为运营模式,茶农以茶园、土地、房屋入股等方式,参与茶产业发展实现分红。目前,茶园分布在15个镇(街道),茶产业效益惠及8.8万农户35.1万余人。不仅如此,众多茶叶企业的创办,为全县提供了各类就业岗位,每年实现就业人数2万余人,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495元。其中,50%以上来自茶产业。“小茶叶”已经变成农民增收致富的“黄金叶”。

二是城市因茶而兴。始终坚持把茶产业作为立县之本、兴县之道,建立了西南地区最大的茶叶专业批发市场——中国茶城,入驻企业和商户400多家,年交易额超30亿元。贵州茶博会永久举办地定于湄潭县,目前已连续举办9届。2022年贵州省茶博会集中签约项目共18个、签约总金额21.61亿元,会展期间完成线上线下销售1700余万元、签订订单2.2亿元。今年,湄潭县借助茶博会开展了“我有贵州半亩茶”等推介活动,极大提升了该地知名度、美誉度。

三是环境因茶而美。多年来,湄潭县坚持绿色为核、生态为媒、茶叶为笔,接续描绘了一幅生态宜居的最美画卷。在茶园大面积套种桂花树、樱花树等经济林木,形成林中有茶、茶中有林、林茶相间的良好生态系统,茶园面积从2000年2.8万亩增至目前的60万亩,无性系良种达99%。同时,依托茶产业打造了以核桃坝等为代表的216个“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点和819个村庄整治点,广大茶区农村全面实现收入多元化、生活时尚化、居住庭院化、管理民主化的转变。

2021年,全县建成标准化生态茶园60万亩,茶叶总产量7.98万吨、产值67.43亿元,先后荣获“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叶产业示范县”“中国茶旅融合示范十强县”“中国茶产业扶贫示范县”等27项国家级荣誉称号;2020年、2021年,两年蝉联“中国茶业百强县第一名”。湄潭小茶叶已蜕变为富民强县的大产业,漫山翠绿的“茶海”已成为农民致富的“绿色银行”,成为贵州最美乡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关键词: 主导产业 精深加工 充分发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