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食品新闻| 美食推荐| 热点新闻| 深度观点| 食品辟谣| 农业消息| 金融财经| 健康养身| 企业品牌| 地方食品| 保健食品| 综合新闻 | 国际新闻
> 新闻 > 深度观点 > 正文

保健品真能让老年人老有所依?健康焦虑下的心理安慰

2019-02-01 11:54:03        来源:宁波日报

早晨买菜做完家务,去附近一家“健康家园”做个足底按摩,和老伙计聊聊家常,说说最近哪里好玩、过年了要不要团购一些东西。有时候还会现身说法,与老伙计分享自己服用“保健品”的心得——这是市民黄阿姨的日常。几年下来,在一款叫赛尔复得的植物饮料上,她已经花了十多万元。

在黄阿姨看来,自己服用的这款产品不错,虽然治不了病,但能让自己有时候显得精神一些。更重要的是,黄阿姨这辈子没什么朋友,这几年来“健康家园”坐坐,搞活动时与老年朋友唱唱歌、玩玩游戏、讲讲笑话,日子过得挺开心。在这里,她有了一种老有所依的感觉。

这样的“健康家园”、这种所谓的“保健品”,真的能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还是仅仅打着健康、亲情的幌子,在老年人身上赚取高额利润?记者为此展开了调查。

健康焦虑下的心理安慰

像黄阿姨这样的老年人并不少。退休教师洪老师患有静脉曲张,只要有空,他就跑到外面去“吸氧”。洪老师吸氧的地方不是医院,而是一家食品销售店。街坊邻居问起来,他只说吸氧是免费的、效果很好,有时候也会在吸氧的地方买些保健品,至于到底买的是什么,洪老师并不愿意透露。

而执法人员看到的情景更为壮观:“在一些老小区或菜市场附近,曾经出现过所谓的‘生活馆'’健康馆‘,里面摆着四五十把电疗椅,在固定时间段进行电疗,人满时就得排队等下一场,每一场30分钟到60分钟。”海曙区市场监管局稽查大队队长王海洪介绍,在电疗过程中还有“讲课”,而所谓的讲课通常只是讲一些健康知识,却也吸引了很多老年人。“红火的时候一家门店每天这样的体验能举行五六场。”

不过,由于体验是免费的,“讲课”也只是讲些科普类知识,暂不涉及销售产品,并没有实质性的违法行为,执法部门对于此类“生活馆”“健康馆”也无可奈何。

那些“体验”后出来的老人们,似乎比进去时精神了些。“这个腿部按摩,可以增进血液循环,年纪大了,老胳膊老腿的更需要保养。”一名在新典路“健康家园”体验免费按摩的阿姨说。店里另一名张姓阿姨正贴着眼贴,她经常出现眼结膜下毛细血管出血的情况,视力模糊、眼睛干燥,且久治不愈。店里的工作人员告诉张阿姨,用这眼贴贴着会好起来的,他还举了其他人的例子来证明这种眼贴的疗效之强。“贴贴总比不贴好。”张阿姨这样安慰自己。

事实上,这些“健康家园”“免费体验”往往以出售高价保健品甚至食品为最终目的。它们无法替代药品,更别说有治疗、预防等功能了。以赛尔复得为例,这仅仅是一款含有纯净水、海洋深层水(饮用水)、米醋、海洋红藻(红蓠)的植物饮料,甚至连保健品都算不上,只是普通的食品。销售人员陈某在面对执法人员“用量多少”的回答是:爱喝几瓶喝几瓶,反正它只是饮料。而消费者黄阿姨却被告知,只能以“滴”来计算,一瓶赛尔复得有30毫升,共600滴至700滴,每次只要服用几滴就行了。

至于保健品,也仅仅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用于特定人群,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在国外,保健食品被称为膳食补充剂(Dietary Supplements)。无论是食品还是保健品,绝大多数老年人抱着对健康的向往而购买。调查显示,60.3%的老年消费者在购买保健品时关注“保健品的功效作用”,远远高于对“保健品成分”(13.7%)、“保健品品牌”(13.2%)的关注程度。而在获得的渠道中,有近66%的老年人因公司推销、广告宣传而购买保健品。

情感缺位后的心灵寄托

每天早上8时,周阿姨会准时去做理疗。周阿姨平时是个内向的人,腿脚也不太利索。“我没地方去,就去做理疗。”她这样告诉别人。

寂寞让俭省的周阿姨选择了免费的理疗体验。“亲情牌”正是这些免费健康体验店的杀手锏。海曙区新典路上“健康家园”一名工作人员在本子上记录了1月7日分享会的内容:“周阿姨擅长唱(剧曲),黄叔叔会唱歌。”“先做了小游戏,气氛十分和谐。”

当然,这些活动仅仅是“热身”。从工作人员的笔记中记者发现,他们还与老年人分享了“见字如面”中白血病患者李真的故事,提出“健康能够深入人心”的希望。

“其实,这些都是销售人员的套路。”一名执法人员介绍,向老年人集中销售保健品(或食品),一般会先采用免费体验或打卡送鸡蛋等方式来招徕老年人,并让他们养成天天打卡、进店体验的生活习惯,接着开始介绍保健养生知识,在此过程中还借用一些央视报道来彰显其说法的权威性。待拥有“粉丝”后,才开始推销产品,而这些产品的价格往往比同类产品高出许多。“颇有些放长线钓大鱼的味道。”执法人员说。

销售人员这样的做法,实质上是利用了部分老年人感情空虚、渴望亲情友情的心理“乘虚而入”。从1987年开始,我市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至2017年年末,全市有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45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4.3%,也就是说,几乎每4个人里就有1位老年人。有的老年人因子女忙碌无暇陪伴,有的是子女在外地工作而处于“空窠”状态,有的是“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独居老人,再加上身体机能老化、日常生活单调,老年人也希望找到“组织”。由此,一开始打出“免费”幌子的“健康家园”“养生馆”,正好契合了这部分老人的需求,成了他们的活动场所。

市民王女士(化名)在帮母亲整理房间时,发现床底下藏着一箱箱的保健品,许多已经过了期。王女士初步估算了一下,这些保健品花费了母亲7万多元。并没有食用的需要,为什么还要买这么多保健品?母亲表示,销售员小伙子很热情,她是碍于情面才买的。

而刘伯伯面对儿子的责问时,毫不客气地反问道:“你们给小孩买100多元一罐的奶粉,一买就是一大箱。难道就不允许我们老年人花自己的钱买羊奶粉?销售员对我很贴心,为了帮他们完成业绩,我多买一些也是甘心的。”

当保健品遇上集中会销

在网上,甚至有网友提出,年轻人花几百上千元买减肥产品也未必有效,却很少听说查处减肥产品。老年人同样是花钱买保健产品或食品,有时候价格是高了一些,却收获了关心、照顾,为什么要查处这部分保健产品?

确实,赛尔富得本身并没有错。它上面清晰地标注着自己的品名、成分乃至性质——植物饮料;哪怕只是饮料、它每瓶30毫升的容量售价却高达475元,在物价市场化的背景下并不算违法。而且近年来宁波针对老年人市场集中销售的保健品,假冒伪劣现象几乎见不到了,销售者卖的基本是合法产品。

“在实际查处的案例中,对老年人进行集中会销行为的保健食品销售,主要问题是虚假宣传。”据执法人员介绍,所谓会销,指以集中会议的方式,寻找特定顾客,通过亲情服务和产品说明会的形式销售产品。会销只是一种销售方式,并没有违法,但在会销过程中,将保健食品或普通食品吹嘘得神乎其神,有“治疗”“治愈”功能,甚至有防治“未病”的功能,这就构成了虚假宣传。

不过,由于虚假宣传主要以口头方式传播,要取证并固定证据有很大的难度。“老年人会销宣传的对象是老年人。在集中会销时年轻人是进不去的,即使是老年人,如果是生面孔,也很难打入会销阵营。”海曙区银龄志愿者王先生多次“探营”那些“养生馆”,发现有些商家甚至要求查看身份证。

“虚假宣传比较常见的证据是影像资料,不过在实际查处的案件中,这些证据没有一件是通过老年消费者提供资料而获得的,这与老年人取证意识不强、手机拍摄技巧不熟练以及会销现场工作人员警惕性高有关系。”记者在采访中遇到的多位办案人员,都表示取证是最大的难点。

部分不法销售商巧妙规避直接针对产品的虚假宣传,也让取证难上加难。“产品不直接讲功效,而是讲成分。比如一款富硒产品,45分钟的课中,只有5分钟讲产品,剩余40分钟都在讲硒的功效。再比如红景天软胶囊,只讲红景天的中医理论和功效作用。”办案人员说。

但这样确实很容易对老年人造成误导。去年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发布的“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老年保健品位居热点第一。随着“权健”事件发酵,部分老年人对会销保健品等不再信任,近期我市此类投诉也有所增加。

除了政府有关部门的努力,有关专家建议社会加大宣传力度,子女要多多与老年人沟通,真正的亲情、关怀不是建立在以购买商品为目的的基础上的。事实证明,当保健品销售网点被取缔后,那些曾亲热地叫着“阿姨”“叔叔”甚至“干爸干妈”的年轻促销员,没有谁会再露面。可见,老年人在免费体验场所收获的“亲情”,终究是镜花水月。

上一篇:盘点!2018 年餐饮市场五大趋势
下一篇:非洲猪瘟“持久战”仍在持续 我国产业界 消费者应如何科学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