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食品新闻| 美食推荐| 热点新闻| 深度观点| 食品辟谣| 农业消息| 金融财经| 健康养身| 企业品牌| 地方食品| 保健食品| 综合新闻 | 国际新闻
> 快讯 > 资讯 > 正文

今日观点!岫玉制品使用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

2023-06-21 09:06:43        来源:辽宁日报

海城小孤山遗址出土两件特殊石器,研究表明——

岫玉制品使用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隔河远看小孤山,图片中勾画圆圈处即为仙人洞洞口所在。

图为仙人洞中出土两件岫玉石器的正反面。

小孤山人使用的双面倒刺鱼叉。

小孤山人磨制的骨针。

小孤山人劳动场景复原图。

本报记者朱忠鹤文并摄

访古寻踪

小孤山遗址位于海城市孤山镇。这是一处距今5万年至2万年的古人类遗址。在一处名为“仙人洞”的天然洞穴里,考古人员先后发掘出土了大量震惊世界的文物。这些文物还原了几万年前生活在海城地区古人类的生活状态与生活场景,其中有两件岫玉石器,将人类使用玉的时间提前到了旧石器时代。

1

天然洞穴中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存

临水,背山,这是一处天然洞穴,古人类在这里连续生活了3万年。

这处天然洞穴位于海城市孤山镇孤山村的青云山下。因为它是天然洞穴,又被后世赋予了神秘色彩,清代时,这个洞穴就被当地人称为“仙人洞”。考古工作者根据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考古发现,将其命名为“小孤山遗址”,它是鞍山地区最早有人类活动的证明。

夏季的孤山村,树木葱郁,清风徐来。顺着废弃的“海岫”铁路线可以轻松地找到小孤山遗址——仙人洞的洞口朝南偏西。出于对遗址保护目的,洞口铁门紧锁,参观者只能隔门向里窥视。

洞外不远,一条流水潺潺的清澈河流蜿蜒而过,河床上,排布着丰富的鹅卵石。在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理事傅仁义看来,这条河流虽然现在水量较少,但距今几万年前,它应该是一条水量充沛、鱼群丰富的大河,因为在仙人洞内,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鹅卵石,这证明这条河流的河水应该涌进过洞里。洞穴中出土了鱼叉等文物,这也说明,捕鱼曾经是生活在这里的古人类生存方式之一。

走进洞穴,相较于洞外的高温,洞内则显得阴冷、昏暗。在洞穴最深处还“藏”着一处暗道,这处暗道至今无人敢探。当地村民说,有人曾经尝试着走进暗道,但只前进了一小段,就因为深不可测而不敢再前行了。据传说,有人曾在暗道深处听到水流的声音,暗道下面可能是暗河。

对此,《岫岩县志》中曾经这样记载:“(小孤山)在城西北七区蟒沟村之南山,与海界小孤山堡隔河相对。山之西麓有洞曰仙人洞。洞有二:稍南者,洞口较闳敞,横瓦石墙。洞外有药王庙,洞内黑暗无底,土人有欲穷其境者,数人结队,笼烛而入。初进颇宽阔,掉背游行,绰有余地。但见石乳所结,万象罗目。再进则稍隘,越此又复宽阔。约行数里抵一河,水流汹涌,人莫敢渡。惟见对岸石门有光射入,洞内时有恶风鼓荡,如振雷霆,人皆相戒,不敢复入。每闻风声必有蝙蝠往来口洞,其大倍常。庙祝时一见之。其北有洞,差小,内供佛像,前有池,足供庙祝之饮。洞上横嵌一石,题曰‘玊洞’。”“玊”,读sù,意为有疵点的玉或琢玉之人。“玊洞”一词体现了古人对仙人洞的形象化理解。

小孤山遗址是1975年海城大地震后引起考古人员关注的。大地震后,当地村民发现了一种叫“龙骨”的化石,经考古人员鉴定,它是古生物化石。1983年,我省考古工作者开始正式对这处古人类遗址进行发掘,此后,又经过多次发掘。

经测定,这处遗址距今5万年至2万年,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在小孤山遗址的仙人洞内连续生活了3万年。在这3万年里,一代又一代的古人类制造了数以万计的石器、骨器制品,并将其深埋于洞穴内。这些制品,不仅隐藏着远古人类的生存状态,还隐藏着人类进化的秘密,更隐藏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信息。

2

小孤山人有了美的意识

在人类进化史上,小孤山人处于哪个阶段?

“他们处于晚期智人阶段。”作为40年前发掘小孤山遗址的考古专家,傅仁义告诉记者,按照简单划分,古人类进化沿着“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现代人”这样一条脉络逐渐进化。其中,“智人”阶段又细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小孤山人就处于晚期智人阶段。

正因为处于从晚期智人迈向现代人的阶段,在仙人洞已经发掘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窥见这些古人类中显露出来的现代人生活习俗的影子。

在众多出土文物中,傅仁义认为重要的是一件鱼叉、一件骨锥和三根骨针。傅仁义说,这件鱼叉由大型哺乳动物的肢骨骨壁制成。在这件鱼叉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人类磨制的痕迹。这件鱼叉两侧都有倒刺,也就是说,小孤山人在用这件鱼叉叉鱼时,在戳中鱼的一刹那,倒刺可以将鱼牢牢地固定在鱼叉上,防止其逃脱。几万年前,生活在海城地区的古人类就能制作出如此巧妙的捕鱼工具,不禁让人感叹古人类的智慧。值得一提的是,这件鱼叉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件具有双面倒刺的古人类叉鱼工具。

不仅如此,这件鱼叉还说明,那时候的古人类除了捕猎陆地上的动物外,还捕食水中的鱼类。具有丰富营养的鱼类在填饱小孤山人肚子、解决其饥饿的同时,还增强了这些古人类的体质。

除了这件鱼叉,骨锥和三根骨针的出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这些古人类当时的生活状态,即:那时候的古人类,已经不再是简单地将兽皮裹在身体上,而是已经缝制成衣物,用精心制作的衣物来遮羞御寒。

小孤山遗址还出土了丰富的动物化石。这些化石证明,在3万年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小孤山遗址一带生长着成片的丛林和草地,气候较为温润。虽然在动物化石中也有披毛犀、洞熊、猛犸象等生活在寒冷地区的动物,但这类动物的化石出土数量较少,说明在距今5万年至2万年的那段时光里,气候并不寒冷。

在温暖湿润的气候里,古人白天捕猎陆地动物、捕食水中鱼类;晚上,回到洞穴,围着篝火,一族人席地而眠,迎接第二天的朝阳。在3万年的漫长时光中,一代代的小孤山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在单调的生活中,美——这个抽象且具有精神意义的概念,开始在这群古人类中诞生。

在小孤山遗址发掘出土的众多文物中,考古专家发现了装饰品。它们由兽牙和蚌壳制作而成,小巧而精致。为了便于佩戴,他们在这些装饰品上钻孔打洞,让这些兽牙、蚌壳更具装饰性。当时的小孤山人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人类向文明又迈进了一大步。

令考古人员吃惊不已的是,他们在这些已经钻好的兽牙孔洞里,发现了红色颜料痕迹。“这说明,当时的小孤山人不仅有了美的意识,而且还会使用红色颜料进行涂抹,说明这时候的小孤山人已经萌生了原始宗教意识。”傅仁义说。

3

洞中出土的岫玉还不具备礼器的属性

作为40年前的发掘者,傅仁义对小孤山遗址出土的众多文物都有深刻印象。两件岫玉石器更是让包括他在内的所有考古人员记忆深刻。“我们通过不断研究、对比,最终断定,这两件出土于洞穴土层里的岫玉制品,将人类使用岫玉的时间直接提前到了旧石器时代。”傅仁义说。

这两件岫玉石器一块是两边被打砸得较为锋利的刮削器,用来剥离动物兽皮,另外一块是岫玉材质的打击石片。

海城市文旅广电局局长巩伟告诉记者,海城地区至今仍有丰富的岫玉资源,这样来看,生活在小孤山遗址附近的古人类,在几万年前随手捡拾、使用岫玉制品也不足为奇。

经过几万年的发展,如今的岫玉不仅成为中国四大名玉之一,同时也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傅仁义说,通过这两件岫玉制品可以看出,小孤山人还未意识到岫玉所具有的美学与文化价值,他们仅仅是将其作为打制的石头工具来使用,尽管如此,他们也在无意中开创了岫玉使用的先河。

除了在洞穴中发掘出土两件岫玉制品,小孤山村村民还曾在河道里捡到过距今几万年的其他岫玉石器。这说明,小孤山人对岫玉的使用并不是偶然的。

不难想象,岫玉由此逐渐被古人类重视,自从岫玉经小孤山人的手进入人类视野,在此后的两万多年里,岫玉逐步从使用工具变为敬天通神的礼器。

学界将国内的史前玉器分为太湖地区和辽河地区两大系统,即良渚文化系统和红山文化系统,其中,红山文化早于良渚文化。作为红山文化源头的兴隆洼文化,在距今8000年的查海遗址中,曾发掘出土过玉玦、玉璧等玉器制品。

傅仁义表示,小孤山遗址发现的岫玉制品,是在旧石器时代的地层里发现的,这是迄今我国最早开采和利用岫玉的实物证明,这一发现,不论是在考古学界、历史学界,还是古人类学界和矿产资源的研究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鉴于小孤山遗址的重要价值,海城市正筹划建设小孤山古人类遗址公园。该公园一旦建成,将成为我省首个古人类遗址文化公园。

责编:李明审核:徐晓敬

关键词:

上一篇:一杆“公平秤”护航诚信交易 全球热点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