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食品新闻| 美食推荐| 热点新闻| 深度观点| 食品辟谣| 农业消息| 金融财经| 健康养身| 企业品牌| 地方食品| 保健食品| 综合新闻 | 国际新闻
> 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上海崇明:小柑橘成就“甜蜜”大产业 打造区域公共品牌

2018-12-11 14:49:42        来源:崇明报

又到了柑橘成熟上市的季节。今年是崇明柑橘的丰收年,亩产量在1万斤左右,按照目前市场上0.7元/斤的批发价计算,每亩柑橘纯收入在四五千元左右。这一收益大致与种植翠冠梨相当,远高于种植常规水稻。对于这样的“战绩”,种了几十年橘子的绿华镇人盛士达觉得挺满意,但再仔细一想,心中又有些五味杂陈。

由甜蜜到酸涩

上世纪80年代初,崇明开始大规模种植柑橘。盛士达是当时最早的一批橘农之一。“那时橘子最贵卖到一块钱一斤,一斤橘子可以买好几斤大米,橘农的日子好过得不得了。”盛士达回忆说,在那个“万元户”都很稀少的年代,买几斤橘子吃吃,是一件“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事情。很快,在崇明绿华、长兴等地,柑橘种植规模迅速扩大,最多时有近13万亩,占全市橘园总面积的八成。1986年,长兴前卫柑橘公司出品的柑橘开始出口海外,崇明柑橘成为上海第一种出口的地产水果。那是崇明柑橘的黄金年代。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越来越便捷,大量外地柑橘进入上海市场。因高纬度、高湿度的地理气候环境,崇明柑橘的甜度不如南方各地出产的蜜橘,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处于下风。人们的工资收入翻了又翻,崇明柑橘的零售价却还是一元,最低谷时批发价仅为0.15元/斤且乏人问津。低价滞销带来的后遗症是橘农们开始对橘园疏于管理,柑橘品质更难以保证,由此陷入恶性循环。无论是对于橘农还是顾客,崇明柑橘的滋味都是酸涩的。

为了生计,盛士达只好和其他橘农一样,砍倒了大部分橘树,改种翠冠梨和水稻等作物。柑橘种植面积锐减到5万亩,就连持续了27年的柑橘出口,也因为柑橘腐烂率过高等问题被迫在2013年中止。

柑橘产业回暖

面对柑橘产业的颓势,崇明柑橘人不甘心。新一代橘农陆巍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尝试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提高柑橘品质。他将高枝换接、限根种植等现代农业技术运用到柑橘种植中。所谓的限根种植是指将橘树根系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其体积和数量、结构与分布,以优化根系功能,并可进行水肥精准调控,促进果实上色和糖分积累,大幅提升柑橘品质。在传统宫川品种的基础上,陆巍还引进国内外各种柑橘新品,经过多年试种,成功实现量产。再通过大棚种植技术,可将采摘期延长至春节前后。

除了崇明本地橘农,城市规划设计师黄桂利也看好崇明柑橘产业。“上海市场的精品柑橘可以卖到几十元一斤,说明本地柑橘还有着巨大的上升空间。”2013年,黄桂利在长兴岛建立前小桔创意农场,目标是种出既好看又好吃,受市场认可的高品质柑橘,打造一个国际化柑橘文化和生态农场。2014年,农场第一年种植的柑橘就获上海优质柑橘评选一等奖,2016年8月,前小桔成为崇明首批博士农场之一。

崇明柑橘出口也在2014年恢复。前卫柑橘公司通过改进采摘作业方式,加强包装环节对果品筛查等措施,有效降低了果品腐烂率,公司还与国外进口商签订了“腐烂果品3%免赔率”的合同条款,避免了到货后因腐烂率情况不明造成的贸易纠纷。

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崇明柑橘在市场上又有了一席之地,柑橘产业回暖趋势明显。

打造区域公共品牌

今年,崇明围绕“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绿色农业发展目标,在绿华、长兴、横沙等乡镇筛选出了3800亩高品质橘园作为重点品牌示范基地,集中打造全新区域公共品牌——“崇明金沙橘”。同时,还从科技、品种、品质、品牌等方面入手,使柑橘的品质、口感、外观更符合上海市民的需求。11月7日,“崇明金沙橘”正式开摘上市,经过自动选果机精挑细选的金沙橘就像是崇明柑橘中的“模特”:个头大,橘皮光滑且薄,颜色橙黄鲜亮,果肉清甜,一剥开皮就能闻到一股浓浓的橘子味。礼盒装的“崇明金沙橘”市场价88元一盒,装有24个橘子,平均每个近3.7元。

“普通橘子没有金沙橘那么贵,不过销路是不愁了,全国各地都有人来批发崇明柑橘。”盛士达说道。他的柑橘种植面积已经不多,但他又多了好几个身份:他是橘农的技术指导,是和外地批发商沟通的“谈判专家”,是介绍崇明柑橘的“形象大使”。“你尝尝,崇明橘子越种越甜了。大家的要求其实并不高,只要橘子价格翻一番,橘农的日子就红火啦。”

回顾崇明的柑橘产业,它几乎与改革开放“同龄”,而它的发展也像极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感受过阵痛,经历过低谷,但几代人始终为共同的目标而孜孜以求,并在正确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上一篇:鱼胶安全隐患值得重视 你吃到的鱼胶够安全吗?
下一篇:中国海关批准进口哈萨克斯坦菜籽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