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食品新闻| 美食推荐| 热点新闻| 深度观点| 食品辟谣| 农业消息| 金融财经| 健康养身| 企业品牌| 地方食品| 保健食品| 综合新闻 | 国际新闻
> 农业消息 > 正文

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让农田不再喊“渴”

2019-09-18 16:32:32        来源: 农民日报

农业是民生之本,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农田水利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农田水利灌排设施不断完善、农田水利改革不断深化。截至目前,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2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50.3%,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4;已建成大型灌区459处,中型灌区7300多处;以灌溉为主的规模以上泵站9.2万座,灌溉机电井496万眼,固定灌溉排水泵站43.4万处,除涝面积达到3.57亿亩,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有效保障了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

大兴水利强管理,水利之重重在粮食安全

为解决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严重缺失、灌排能力严重不足、粮食生产能力低下等问题,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70年代末的30年里,我国掀起了大兴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兴建了淠史杭等一批大型灌区。

淠史杭灌区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位于安徽省寿县的芍陂,这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型陂塘蓄水灌溉工程,历经2600多年的岁月仍然灌溉着67万亩农田,并成为今天淠史杭灌区的反调节水库。淠史杭灌区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到1978年,全国建成148个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2亿亩,基本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田水利改革不断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明显加快。通过承包、拍卖、租赁和股份合作等形式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在上世纪90年代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自2015年起,水利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开展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工作。

通过改革,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得以明晰,农田水利多元化多渠道筹资机制逐步形成,农田水利建管一体化稳步推进,“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建管方式改革步伐加快,管护机制不断创新,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以水价改革为核心,高效节水促可持续发展

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农田水利建设中,我国积累了大量的可借鉴经验,其重点之一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缓解农业水资源短缺。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要求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战略性、根本性措施来抓。2012年以来,先后启动了东北节水增粮、华北节水压采、西北节水增效、南方节水减排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建设。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共约3.28亿亩。与传统灌溉模式相比,高效节水灌溉亩均可减少用工2个工日,减少了渠道占地5%以上。近30年来,灌溉面积增加了3亿多亩,全国农业用水总量基本未增加,发展节水灌溉有效地保障了国家粮食稳产增产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近年来,我国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不断健全灌排工程管理体制机制。完善供水计量设施,实施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构建节水倒逼机制,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落实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促进节约水量转让;创新农业用水管理方式,扶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推动管护责任落实。截至目前,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累计实施灌溉面积超过1.6亿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节水和农田灌排工程设施的良性运行。

千年古渠今朝用,“活态遗产”焕发时代荣光

2000多年前,位于广西兴安县的灵渠就成为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纽带,在古代南北水上运输和周边农业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后,灵渠的水运功能基本消失,但它的灌溉功能一直延续到今天,目前灵渠总灌溉面积达6.5万亩,灌区覆盖兴安县5个乡镇186个自然村,受益人口5.9万多人。

如何在文物保护与利用之间取得最佳平衡?兴安县通过修缮渠道、护堤固岸、清淤疏浚、绿化美化、复航、补水、周边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逐步恢复灵渠河道功能和生态功能,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如今的灵渠,仍然神采飞扬地起着灌溉、排洪、漓江补水、旅游等巨大作用。

2018年,灵渠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至此,我国已有17处古灌溉工程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类型最丰富、效益最突出、分布最广泛的国家之一。

白起渠灌溉面积30.3万亩、木兰陂灌溉面积16.3万亩、都江堰灌溉面积1065万亩……时至今日,这些伟大的古代水利工程仍有巨大的灌溉效益。除此之外,伴随着水利工程而生的是包括历史文物、文献记载等带有古代各时期特色的文化印记。目前,各地方政府坚持世界遗产开发利用与绿色发展协调一致,坚持山水资源开发与水利文化保护有机统一,着力打造“有文化、有影响、有效益、有品牌”的特色遗产保护新领域,使得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在新时代散发出璀璨的光芒!

当前,中国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事业,必然要求优先发展。各级水利部门深入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落实“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要求,实施水利工程提档升级,大力推进灌区现代化改造,力争在2025年建成一批“节水高效、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灌区,进一步提高水利工程的效率和效益。(记者 李锐)

上一篇:抢占“鲜”机,打造贵州鲜食辣椒产业带
下一篇:多方多举措合力破解苹果桃“卖难”问题